继亮相春晚舞台,领跑“半马”赛场后,从开业巡游、科技展览、广告拍摄、婚庆现场、发布会等几乎各种场合都能看到人形机器人的身影。 京东618全周期战报数据显示,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同增17倍;业内人士称,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爆单;IT桔子数据显示,2025年以来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,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。 先来看一组数据。京东618全周期战报数据显示,2025年5月13日20点到6月18日24点,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,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同比增长17倍。 5月10日,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称,目前包括宇树在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发展都处于良好状态,“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。” “确实没想到,半马(今年4月在北京亦庄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)之后订单大幅度地上涨。”6月17日,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销售团队从半马后才慢慢搭起来,一个月就拿下了1000多台的订单,到今天订单量已经突破了2500台。 IT桔子数据显示,2025年以来全球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达到了186.51亿元,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129.52亿元。2025年以来国内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资金额达到61.06亿元,同样超过2024年全年的58.93亿元。 据「TMT星球」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,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发生过27起融资事件,且从融资轮次来看,大部分融资都集中在B轮之前。 就拿价格来说,当宇树科技推出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每台售价9.9万元时,众擎机器人推出的完成前空翻的人形机器人PM01每台售价只需8.8万元,逐际动力推出的多形态双足机器人TRON 1标准版早鸟价进一步低至6.98万元起,松延动力于今年3月14日发布的旗舰产品N2双足人形机器人更是祭出“五一前促销售价为3.99万元起”的超低价大招,大幅降低了B端(企业、学校等)及C端(个人用户)的采购门槛。 去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发布的《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》预测,2026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4.71亿元,2029年达到750亿元,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,这意味着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2.6%。 其次离不开政策的加持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“培育生物制造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”“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”。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“具身智能”和“智能机器人”产业,意味着接下来将有更多的资金和政策资源向这些领域倾斜,包括税收优惠、研发补贴、产业基金等,这有助于减少产业对外部技术的依赖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进而加速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。 今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《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,提出到2027年,新增培育营收超10亿企业20家以上,实现10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。 北京市发改委等四部门也发布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,提出到2027年,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,在科研教育、工业商业、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,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。 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举措,不仅形成了上下联动、共同推动产业进步的发展格局,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确定了具体的中长期目标,有助于引导业内企业更好制定投资和研发计划,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。 再次,随着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崛起,加之AI技术的推动,华为、字节、百度、比亚迪、特斯拉、英伟达、OpenAI等国内外大厂均已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。 此外,具身智能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,而人形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的高阶形态,也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。未来,人形机器人在顶层设计中的定位愈发关键。 或许,很多人对此并不认同,他们会说,在厂商现场演示或对外发布的视频中,人形机器人能跳舞、打拳击、做饭,感觉很快就能进入到大众家庭。 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几乎所有的人形机器人都是摆拍,即失败很多次才拍出还算不错的效果,包括特斯拉、波士顿动力等国外厂商在内,他们基本都是预先编程,用了大量的工程化代码,通过遥控的程序来控制人形机器人,跳舞、侧空翻、回旋踢、打拳击、篮球跳投、“鲤鱼打挺”等行为代表其“小脑”(负责运动控制)能力较强。 但真正的突破在于机器人的“大脑”(负责感知和决策的智能中枢),而“大脑”又十分依赖于AI。众所周知,算法、算力和大数据是AI的三大核心要素。 接下来,说算力。尽管被卡脖子,但英伟达在不断做出新的更牛的显卡来供厂商用于人形机器人训练,所以,算力问题不算大。 最后,说大数据。具身智能方面,数据集的建设极其重要。我们知道,传统的AI技术大量借用了移动互联网的数据,有海量的文字和图片投喂给它去学习,进而使得AI技术大步向前。 因为具身智能更多的是与物理世界的交互,比如它给你倒杯水,跟你去搬运、安装等,这都涉及大量的操作,需要很多行为上的数据,而这些数据是十分稀缺的。 所以,当前人形机器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更多是一种炫技,距离其进入工厂充当一名合格的“打工人”都很遥远,更别说以“保姆”的角色进入家庭服务人类了。 而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复杂度要比汽车的自动驾驶更高,在认知并真正理解物理世界的难度上,人形机器人比汽车的自动驾驶还要高出好几个量级。 汽车的自动驾驶可以简单理解为车形机器人在认知物理世界后,做出路径规划、调整速度,避免与物理世界的车、路标、建筑物等发生任何碰撞,一切为安全考虑。 而人形机器人在物理世界里,不单单是路径规划、调整速度以及避障等问题,它还要与物理世界进行大量的交互,接触甚至当碰撞时,既不能伤害到自己,也不能破坏到物理世界。 然而,人形机器人实用性的问题一日不解决,即便进了工厂,也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“打工人”,走进千家万户更是遥不可及的事。


